“护士,我恶心、头晕。” “医生,鼻子上插的这根管子令人不舒服, 既然手术已经结束了,管子可以拔掉吗?” “护士,我刀口痛、肚子胀、出汗很多, 要紧吗?刚做完手术可以翻身吗?” 在普外科病房中,几乎所有胃癌术后的患者都会有诸如此类的疑问。胃癌术后的常见不适有哪些?患者及家属又该如何科学应对?一起往下看看吧! 常见原因: 使用麻醉药后发生的副作用; 胃肠功能尚未恢复等。 处理方法: 呕吐时,头偏向一侧,以防误吸; 呕吐后,及时擦干净,漱口,保留呕吐物,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。 常见原因: 使用麻醉药后发生的副作用; 体位性低血压等。 处理方法: 如在站立或行走时感到头晕,应立即坐下或卧床休息,防止跌倒; 请医护人员测量血压,并做相应处理。 常见原因: 手术后留置的胃管刺激咽喉部黏膜; 术中气管插管刺激咽喉部黏膜,引起暂时性咽喉部疼痛。 处理方法: 由导管刺激引起的咽喉疼痛,患者不必担心,不适症状可自行逐渐缓解。患者切勿自行拽拉、拔出胃管,以免影响术后恢复或引起并发症; 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患者可适当活动,从而促进胃肠道蠕动,尽早拔出胃管。 常见原因: 手术切口疼痛; 导管固定时未预留足够长度,造成患者翻身时发生导管牵拉痛; 咳嗽时未对伤口采取保护措施,导致疼痛等。 处理方法: 学会自我疼痛评估,若疼痛分值≥4分,应及时请医护人员给予相应处理; 采用分散注意力(听音乐、看书等)、药物镇痛、自控式镇痛泵等缓解疼痛的方法; 妥善固定导管,防止导管扭曲、受压、牵拉; 咳嗽时保护伤口,从伤口两侧向伤口处用力按压,可减轻疼痛。 常见原因: 外科手术创伤后发生炎性反应,机体释放炎性因子,可导致发热; 术后继发细菌感染,患者常伴有发热。 恶心、呕吐
头晕
咽痛
伤口疼痛
发热
处理方法:
术后1~3天体温波动在37.5~38.5℃,多为手术后吸收热。术后吸收热是指机体自身吸收局部积液、积血后产生的无菌性炎性反应,一般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后可逐渐恢复正常;
若术后3天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7.5℃的原因与感染等因素有关,患者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相关检查及降温措施,包括物理及药物降温。
腹胀
常见原因:
腹部外科手术后结肠动力恢复一般晚于小肠,结肠动力恢复表现为患者肛门排气,如胃肠动力恢复较慢,常出现腹胀;
术后如继发腹腔感染,尚未完全控制时,亦可表现为腹胀。
处理方法:
多进行床上活动,若病情允许,应及早下床活动,以促进肠蠕动;
调整心态,缓解焦虑情绪;
必要时,应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。
排痰困难
常见原因:
咳嗽、排痰方法不正确;
伤口疼痛,不敢咳嗽。
处理方法:
进行正确、有效的咳嗽、排痰。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,家属为其拍背(从上而下,由外向内,手呈杯状叩震背部),可帮助“松动”痰液;咳嗽前,患者应深吸一口气,屏住2~3秒后,再用力咳嗽;
掌握减轻咳嗽时的疼痛方法,如咳嗽时按压伤口,使用自控式镇痛泵的患者可在加药10分钟后再咳嗽。
术后多汗
常见原因:
发热
低血压
低血糖
手术创伤、出血、应激导致自汗、盗汗等症状。
处理方法:
短时间内大量出冷汗,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;
大量出汗后应及时擦干汗液,更换衣裤,防止受凉;
若伴有胸闷、心慌、头晕等不适症状,应及时请医护人员给予对症处理。
腹痛
常见原因:
胃肠动力恢复过程中,小肠蠕动不协调,可引起肠绞痛;
切口疼痛;
腹腔感染刺激腹膜,可引起疼痛。
处理方法:
及时告知医护人员,接受相关检查及治疗;
如果腹痛与胃肠道功能还未恢复有关,患者应多下床活动,促进胃肠道动力恢复。
排便延迟
常见原因:
腹部外科手术后结肠动力恢复最晚,患者正常排气后,排便时间早晚不一,因病情而异,多数属于正常情况。
处理方法:
如无便意、腹痛等其他相关症状,可不处理;
应早期下床活动;
有便意时应及时如厕,避免住院期间因厕所环境等原因造成的便意减退。